2012-01-14 14:11:17

主日彌撒講道(乙年常年期第二 七主日)


常年期第二主日 生命的召叫 主內的兄弟姊妹:在教會的禮儀中,我們以一連串的大節日開始新的一年。每一個大節日都有它特定的意義:在將臨期,我們熱切地渴望主的來臨;在聖誕節,我們喜悅地歡慶主的來臨;在主顯節,我們光榮和贊美天主把自己啓示給萬民。在主受洗節之後,我們就跟隨耶穌基督進入常年期,回復到一個平常和平凡、同時也是具體和實際的日常生活。 一年的五十二個星期當中,大約三分之二的日子都處在常年期,因爲我們的生活總不能整天都在參加這個什麽慶祝會,那個什麽特別節目。我們的生活必須有適當的基礎,我們必須有日常正規工作、休閑、和靜默的時間,免得我們在喧喧擾擾中迷失了自己。 然而,日常的生活也有日常生活的起落得失、悲歡離合、安祥和困苦。因此,教會在常年期的開始就提醒和鼓勵我們:天主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與我們同在。我們的生命是由天主的召叫形成;我們必須活出生命的召叫,因爲我們是歸于天主名下,屬 天主的人。 今天取自撒慕爾紀上的讀經一要我們觀看和反省撒慕爾的聖召故事。從撒慕爾的聖召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天主召叫」的基本意義。當天主召叫撒慕爾時,他還不認識天主,因爲天主的話尚未啓示給他。雖然撒慕爾還不認識天主,但是天主早就認識了他。其實天主不只是召叫撒慕爾爲先知,天主還先俯聽了他的母親亞納的祈禱,召叫撒慕爾存在、存有,召叫撒慕爾成爲人。在撒上一20,亞納解釋爲何要給他起名叫「撒慕爾」說:「因爲是我向上主求得了他」。「撒慕爾」在此的意思是說:亞納向上主做了一祈求,然後上主俯聽了亞納的祈求而賜給了她一個兒子。這是亞納的解釋,因爲這解釋出現在聖經本身,所以我們必須接受。然而,按照希伯來原文,「撒慕爾」的字意其實是「天主的名字」或「他的名字是天主」,表明撒慕爾是佩帶著天主的名字的人。在撒慕爾長大的過程中,上主常與他同在,幷逐漸地將自己啓示給他,使他所說的一切話,沒有一句落空。 在今天的讀經一中,撒慕爾的名字還有另一個對我們很重要的意義:「厄裏于是明白,是上主叫了幼童,便對撒慕爾說:『去睡罷!假使有人再叫你,你就回答說:請上主發言,禰的僕人在此靜聽。』撒慕爾就回去,仍睡在原處。上主走近,像前幾次一樣召叫說:『撒慕爾,撒慕爾!』撒慕爾便回答說:『請發言!你的僕人在此靜聽』」。「撒慕爾」這個名字在此的釋意是說,撒慕爾是聆聽了上主召叫的人。從他敏捷的答覆中,撒慕爾也是一個積極回應上主召叫的人。 無論是「撒慕爾」這個名字的字意,或是亞納和經文的釋意,它們對我們都很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是佩帶天主名字的人,同時也是常向上主祈求及獲得上主應允的人。我們更應該是常常聆聽上主的召叫的人,因爲聆聽上主及全心愛上主是我們最大的誠命:「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上主;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申六4-5;穀十二28-30)。 雖然我們常說天主給了我們每個人聖召,召叫我們幷賜給我們使命,但是我們每個人最先有的基本聖召就是成爲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因「天主的召叫」而成爲人。因此,我們都是屬 天主的人。我們可以在依四三1很清楚地看到這個聖召的根本意義:「那創造你的,那形成你的上主這樣說:『你不要害怕!因爲我救贖了你,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是在這個聖召根本的基礎上,天主才召叫我們去實行聖召的使命。 今天取自格林多前書的讀經二首先從人基本聖召的觀點給我們解釋,我們的身體是聖神的宮殿,是從天主領受的,所以我們要用我們的身體來光榮天主。換句話說,我們是天主召叫成人的人,在我們內本來就具有天主的印記。無論我們到哪裏,天主都與我們同在。如同撒慕爾那樣,我們都是佩帶天主的名字幷與主結合的人;每次我們請十字聖號,我們都在表明和回應這個根本的事實。因此,我們要小心謹慎,不可濫用或辜負佩帶在我們身上的天主的名字。因此,有些地方我們不應該去,有些事我們不應該做,有些話我們不應該說,否則我們就濫用了佩帶在我們心中的天主的名字。除了保祿警告我們要遠避的邪淫之外,我們也不可以拿天主的名用來詛咒,因爲天主的名字只可以用來祝福。總而言之,我們的一切行爲和言語都必須爲光榮天主。 今天的若望福音則從聖召使命的觀點,給我們叙述若翰和門徒的聖召。若翰看見耶穌走過,便注視著他說:「這是天主的羔羊。」若翰本身是因天主的召叫而成爲人(參閱:路一5-17),他要在這基礎上完成聖召的使命,即引導人走向天主。路一15-16給我們作了這個叙述:「他還在母胎中就要充滿聖神;他要使許多以色列子民轉向上主,他們的天主。」所以,當若翰一看見耶穌,馬上就給人指出:「這是天主的羔羊!」 借著若翰的引薦,安德肋和另一個門徒立刻前去尋找和拜訪耶穌,幷與他同住了一天。在這一天中,他們加深了對耶穌的認識,憑他們自己的親身經驗證實了若翰的話:耶穌就是默西亞。如若翰一樣,安德肋也立刻把耶穌介紹給他的兄弟伯多祿。除了若翰和安德肋兩個人之外,斐理伯是另一個實行聖召使命的好例子。斐理伯把耶穌介紹給納塔乃耳(若一45);他又把一些希臘人帶到耶穌那裏(若十二20-22),幷在撒瑪黎雅城宣講基督(宗八4)。 我們每個人都先被天主召叫成爲人,我們每個人也都要負起聖召的使命。我們首先要以身作則表現出我們是佩帶著天主的名字的人,我們也要把我們所認識的主耶穌基督介紹給別人。因此,讓我們感謝天主的召叫,同時也祈求天主幫助我們實行聖召的使命,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努力宣揚基督。 阿們。 張德福神父 常年期第三主日 生命的悔改 主內的兄弟姊妹: 春節、農曆新年或華人新年就到了,我們又要忙著去拜年、聚餐,宴會等等慶祝活動了。可是,在教會的禮儀年曆中,我們已經有過了這一連串的慶祝,包括耶誕節和新年,現在才剛剛進入了常年期,正準備要過一個平凡、平常和平靜的生活。 在常年期間,耶穌基督不但進入他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也要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我們一起經歷生活中的不同際遇。耶穌基督願意服從天父的旨意進到平凡的生活中與我們同在,這使他一方面成了天主所喜悅的愛子,另一方面也成了我們救恩的喜訊。因為耶穌與我們同在,我們無論處在任何的生活狀況,尤其是憂苦和悲痛的時候,我們都不再孤獨。 今天的馬爾谷福音告訴我們,當若翰被監禁以後,耶穌開始在加里肋亞一帶做他宣講福音的日常工作,並且也召叫他的首批漁夫門徒,使他們成為漁人的漁夫。上個主日,我們看到另一個不同形式的召叫。那時,門徒們主動前來尋找耶穌。今天耶穌卻親自來到他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召叫他們。 從自然歷史順序的角度看,耶穌受了若翰的施洗之後,很可能成為若翰的門徒,與若翰一起宣講悔改的訊息,並且也給人施洗(參閱:若三22)。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耶穌才開始找到屬於他自己的新使命。根據馬爾谷福音的報導,耶穌是在若翰被捕之後才開始他自己的使命工作。耶穌認同若翰的所作所為,以勇氣和信心繼續若翰的使命,而且他所宣講的主要訊息也與若翰相似:「時候到了,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穀一15;參閱:瑪三2;四17)些許的差別只是:若翰在曠野宣講,而耶穌則在城市和鄉村(路十三12),即在人們真實生活和工作的場所宣講。耶穌呼籲他的聽眾要對天主保持忠信,不要再心硬不信,因為天主的國肯定會來到,而且很快就要來到。 根據這樣的思想背景和猶太境內當時的自然環境,耶穌與他首先召叫的四位門徒也很可能並非不曾見過面的陌生人。即使他們沒見過面,他們也必定聽聞過彼此的志向和展望。他們聚合在一起,組成一個擁有特殊使命和目標的團體,為天主的國奔波勞碌。他們都願意捨棄一切,這表示他們對天主的國有絕對的信心和堅固的意志,確認天國才是人真正的終向。 在耶穌時代的猶太教,「天主的國」主要是指天主將來到世上的威能和統治,也就是天主以後要以一個全新的社會秩序來治理世界萬物的境界。在舊約裏,這秩序常是以天主在新耶路撒冷設宴的圖像表達出來,就如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在這聖山上(即耶路撒冷),萬軍的上主要為萬民擺設肥甘的盛宴,美酒的盛宴」(依廿五6)。耶穌自己在宣講時也引用同樣天國盛宴的圖像:「將有從東從西,從南從北而來的人在天主的國裏坐席」(路十三29)。 這個盛宴的圖像表達了我們每一個人心靈深處的渴望,也就是:在人們的團體中有互愛和手足之情、有互相寬恕與平安的喜樂、以及與天主有密切的共融。這樣的天國就是耶穌宣講的中心,也是他的生活、甚至是他死亡的原因。這樣的天國不是一個夢想,而是一個肯定的事實;它不僅是來世的事實,而且也是在耶穌的生活和使命中逐步實現的事實。耶穌向我們說明,在現在的世界中,我們就已經能體驗到天主的國。因此,他邀請我們成為這個新社會秩序的一份子。 我們要如何回應耶穌的邀請呢?若要成為這個新社會秩序的一份子,我們應該做兩件事:一、悔改;二、信從耶穌和他所宣講的天國。就如在今天的讀經一,約納先知向尼尼微人的宣講一樣(納三4-5),耶穌也邀請我們悔改,說:「這是圓滿的時刻。天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 按希臘文,「悔改」(metanoein)直接的字意就是「改變自己的決定」,而且它與心思(noos)有關,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決定。我們怎麼會想要改變自己的決定呢?第一個可能:由於我們有過某種「早知如此」和「後知後覺」的經驗;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因為某種錯誤的決定,而到達了某種瓶頸、困境、不變不行的地步。第二個可能:我們感受到某種急迫的危機,「還有四十天,尼尼微城就要毀滅了」(讀經一:納三4),「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這世界正在逝去」(讀經二:格前七31),所以這是改變的好時機、「圓滿的時刻」(穀一15)。城市的毀滅和世界的逝去,在最近世界各國越來越頻繁的天然災害的肆虐中,已經使我們產生了某種急迫感:我們再也不能毫無顧忌地剝削世界的自然資源了! 耶穌給我們宣講的悔改,是在「改變自己的決定」之上,要求我們醒悟變通,並且以「信從福音」來作為我們變通的原則,使悔改成為我們的生命之道。希伯來文的「悔改」(shubh),在舊約是最常出現的字之一,它直接的意思就是「轉過身來,回到上主那裏去」。這「悔改」是一個「信從福音」的轉變,就如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你們應該洗滌,應該自潔,從我眼前革除你們的惡行,停止作孽,學習行善,尋求正義,責斥壓迫人的人,為孤兒伸冤,為寡婦辯護」(依一16-17)。因此,「悔改」就是要與過去不好的生活作個了斷,開始一個嶄新的好生活。這種「悔改」不只是一個贖罪的行為,更是一個恩寵的時刻、決定要努力開始幸福生活的時刻。這樣一個悔改的概念,非常適合我們慶祝春節新年「除舊更新」、「送舊迎新」、「一年更比一年好」的觀念。 如同耶穌所召叫的門徒們那樣,「信從耶穌和他所宣講的天國」意謂著我們必須組成一個充滿福音使命的團體,成為「漁人的漁夫」。在基督使徒的團體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和強調的是天國新秩序的價值觀。耶穌說:「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其他一切自會加給你們」(瑪六33);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重新整理我們的心態和情感、我們的目標和期望、以及我們對信仰團體的忠實。 願天主降福我們在新的一年能活出悔改後嶄新的好生活。我在此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常享受天主無限的恩寵和福佑。恭賀大家新年好、新春快樂! 阿們。 張德福神父 常年期第四主日 各位兄弟姐妹,在上一個主日的經文中,我們聽到主耶穌開始他傳揚天國福音的使命,同時他也召叫了第一批門徒。耶穌基督主動邀請我們參與他的使命。這使命不只是讓我們得救而已,他召叫我們是為使更多的人得救。他也邀請我們正視人生的目的,並且讓我們意識到,作為福音的僕役是必須付出代價的,就如主耶穌召叫的兩對兄弟,他們都放棄了自己的家庭和事業,跟隨了主耶穌。 今天的讀經一取自《申命紀》,這梅瑟五書中的最後一部經書以以色列子民進入福地作為背景。就在那個時刻,梅瑟已經接受了他將不會領導選民跨過約旦河進入福地的事實。可是當他在卸下領導職務,把領導權移交給若蘇厄之際,梅瑟對選民講了一席重要的話。他要以色列子民清楚地意識到,他們在聖地時依然需要依靠天主,有如他們在曠野一般。他們必須完全忠於對天主的信仰。如果他們忠於和天主訂立的盟約,他們將會在福地中安居樂業。相反的,如果他們違背盟約的規定,他們將會面對痛苦,甚至被充軍。 梅瑟向他們保證天主將不會棄他們於不顧。在他們每一個世代中,天主必定在他們中間興起一位像梅瑟一樣的領導人。每一位先知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但是所有的先知都有同樣的使命,那就是向人們傳達天主的話。這令先知成為人民生命的嚮導,引導他們走在生命的道路上,並保護他們不受到各種邪惡的影響。每一位先知享受著一種特權和一個重大的責任。這個特權就是他們每一位都要宣講賦予生命的天主聖言;他們的責任就是不能讓他們個人的利益阻擋他們的使命。如果先知只為謀求自己的利益,人民的靈性方面的福利就會蕩然無存。當先知錯誤地詮釋天主的話,或是推行朝拜偶像,死亡就會隨之而來。 我們在今天的讀經二當中可以看到,保祿宗徒是一位實在人。他認為沒有結婚和結了婚的人們,都為生活中的事物感到焦慮。當沒有結婚的人為服侍主而掛慮時,他們將會影響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而那些結了婚的就會讓世俗的焦慮或者是為滿足伴侶的需要而干擾他們對最重要使命的專注。但是跟隨基督的人應當是沒有掛慮的。 保祿宗徒主要是為幫助那些主內兄弟姐妹們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並不是去限制他們的自由,更不是去干擾他們自由地面對生命中的抉擇。 《馬爾谷福音》記述主耶穌行的第一個奇跡,就是驅魔。今天福音章節所發生的地點是在葛法翁的會堂,而當天正是安息日。主耶穌正在會堂中施教。他的教訓驚動了眾人,因為他所教導的,顯然與經師傳統的教導不一樣,儘管那些經師都是當時所謂的聖經專家。可是,馬爾穀卻沒有提到主耶穌在會堂內教訓民眾的內容。儘管如此,主耶穌以他是天主聖言的權威教導,與經師們不同。福音作者也展示了主耶穌的另一種權威,就是他有能力挑戰和驅逐魔鬼。 有一個附著邪魔的人來到會堂裏。福音作者很典型地描述當時的情況:邪魔知道耶穌是誰,也知道他的臨在對它們來說是一種威脅。主耶穌被邪魔認出是“天主的聖者”,這一點告訴我們邪魔知道許多世人所不知道的事情。在典型的驅魔過程中,魔鬼通常會指出驅魔者的名字和來歷,以企圖來控制驅魔者。但是當天這種手段行不通,因為主耶穌顯示出他有更大的能力,邪魔屈服於主耶穌的命令,從那人的身上出去了。 這個記述可以算是一個十分典型的治癒故事,一般也記載了群眾對所發生的事所做出的反應。在這裏提到群眾對主耶穌的反應是“大為驚愕”。耶穌的大能和權威受到群眾的肯定。但是這並不表示他們相信主耶穌就是默西亞或是天主之子。他們只認為他是一名強而有力的驅魔人。儘管主耶穌的教導都在他的行動中顯示出來,但是他不願意被眾人認為他純粹是一位驅魔人,因為事實上他遠超出這一身份。因此他命令邪魔不要做聲,儘管如此,他的名聲仍被遠傳。這篇記述的重點是有關主耶穌擁有神聖的權威,不是在驅魔。可是,為這篇福音中的人物,他們更大的挑戰就是去認識和瞭解耶穌真正的身份和他將要做的事。 在今天三篇經文的光照下,我們做出以下三點反思: (一)人經常在順利和安逸的生活中忘了天主 以梅瑟帶領以色列子民四十多年的經驗,他很瞭解人性的軟弱。人在順利安逸的生活中,經常會只依靠自己的能力,而不去依靠天主,人們也經常會美其名‘不願意去麻煩天主’,而漸漸和天主疏遠。無論我們生活在任何情況下,時時都應惦記著天主,因為他是我們生命的中心。天主不怕我們麻煩他,因為他是全能的。天主只不希望我們忘了他,因為他很關心和愛我們。我們要時時記住,無論在順境或逆境,天主永遠是我們生活的中心,我們要聆聽他的話和教訓,才能活出真實和永恆的生命。(二)我們不能只認識信仰,更要活出信仰我們知道主耶穌是我們的救主,或是我們把聖經背得滾瓜爛熟,這並不能保證我們會因此得救。我們得救的條件在於我們是否和天主建立了親密的關係,並且忠誠地去活出基督的教導。葛法翁的人們聽到了新的和有權威的教導,可是他們卻沒有服膺基督的教導。他們只注意到這教訓的‘新穎’,卻沒有進一步地去探討基督教導的內容,這表現出他們信仰生活的膚淺,只追求表面而沒有追求實質。他們沒有將他們的‘驚奇’化為‘信德’。更諷刺的是,見到驅魔奇跡的人們沒有因此相信耶穌基督是天主,反而是被驅逐的魔鬼,是它公開地宣佈主耶穌就是天主子。(三)我們該好好反省如何面對基督教導的權威我們藉著今天的經文來反省,我們是如何去聆聽主的教導?我們對他的教導懷著怎麼樣的態度?我們是否像葛法翁的人們一樣,只是觀望和評論主耶穌的教導和他的所作所為,而不真正地屈服和投身在他的權威之下呢?我們不能把主的教導和所作所為當作一部電影來欣賞和談論,然後擱置一旁。只有當我們真正接受他的權威,他的能力才能進入我們的生命,通過參與他的使命,活出他的生命。 林桓神父 常年期第五主日各位兄弟姐妹,在上一個主日的福音中,我們聽到主耶穌開始在會堂宣講和施教,同時他也在會堂裏驅魔。人們都認為他的教訓具有權威,並且連邪魔都害怕他。可惜的是,見證這些事的葛法翁居民只是對他的權威和能力感到驚奇,而沒有認出他就是天主的聖者。人們對他的驚奇並沒有轉化為信德,他們只是以觀望的態度來面對主耶穌,當作看了一場電影一般,單單傳述他們所看見的,過後也就不了了之。他們完全沒有投身於他的教導,也沒有選擇跟隨他。 今天的讀經一取自《約伯傳》。約伯所面對的痛苦和承擔的損失已經令他喘不過氣來。在他的生命中,約伯曾經很有信心地認為他會永遠地讚美天主,不論什麼事情發生,他都會如此做。而如今,約伯感到天主已經不再眷顧他;他很難再開口讚美天主的聖名。約伯的三位朋友想設法讓約伯能從他的悲痛中走出來。他們鼓勵約伯去和天主和好,以讓他的狀況有所改善。但是約伯就是無法想起他到底是如何冒犯了天主。這看來好像天主毫無理由地懲罰了約伯。 約伯在他近似絕望的狀況中認為,塵世上的生命就是無盡無休和乏味的日子。他曾經認為自己是天主的朋友。但是現在他卻認為他只不過是天主的奴隸。就像一個整天在酷熱的太陽底下工作的苦工,他期待的是能有一點休息的時刻:就是能有一點陰涼的時刻,一點的回報。約伯的反思儘是充滿和時間有關的主題:漫長的日子、無眠的夜晚、煩惱的歲月。這些字眼反映出一個沉重的心理。連夜晚都不能稍微為約伯消愁,因為他整夜不眠,等待黎明再度來臨,開始那充滿痛苦的另一天。 約伯相信他在世的日子就快要到盡頭了。他想像他生命的結束會像紡織機上的梭,來得很快。在他的失去一切和悲痛的日子裏,約伯不能想像他會再度經驗到喜樂的日子。 讀經二取自《格林多前書》。保祿宗徒提到天主召叫他去宣揚福音。因此,保祿認為他目前的工作是他該做的。 保祿坦然地服從天主的召叫,並在其中得到他的酬報,這酬報不是金錢方面的,而是因幫助許多人得到救恩而經驗到的那份喜樂。即便保祿宗徒不願意服從,他仍然需要成為天主恩賜的僕人。今天的福音章節記述了主耶穌在葛法翁傳福音時,行了許多治癒的奇跡和驅魔。當他在行這些奇跡時,他其實就是在引用天主的能力。這來自天主的能力對所有患病的人們,都有治癒的效用。比如西滿伯多祿的岳母的例子。在傳統上,有關奇跡的記述都有類似的架構:1.一位行奇跡者來到病患者前;2.病患者的病情被描述;3.有一個不明確或明確的治癒要求;4.因著行為或話語使病者痊癒;5.奇跡就此發生;6.旁觀者的反應。以上所提到的成分都呈現在西滿伯多祿的岳母被治癒的記述中。這裏所要強調的是:伯多祿的岳母得到治癒後便立即開始服務工作。治癒是為了服務,這也就是作門徒的意義。耶穌在馬爾谷福音的前半部中行了許多的奇跡,但是在後半部的福音中所行的奇跡不多。他經常要求人們對他所行的奇跡保持緘默。他也不讓認識他的邪魔向人們說出他的真正身份。這主要是因為他不要他真正的身份被他行奇跡的能力給包裝起來。行奇跡的行為並不會幫助人們認出他的真正身份;只有通過苦難、死亡和復活才能給他真正的身份下定義。今天的福音章節很清楚地指出,人們很欣賞主耶穌所行的各種奇跡,他們成群結隊地去找他,為的是能得到病痛的治癒。西滿伯多祿和其他人一樣,都很欣賞耶穌的治癒能力。他們願意主耶穌治癒更多人。這將形成未來門徒與主耶穌之間的緊張關係。門徒們只會讚賞主耶穌的治癒能力,因此他們會誤解並避免去面對主耶穌的真正召叫:他的苦難和服務。主耶穌不願意在一個地方久留,儘管門徒們經常想要他在同一個地方逗留,並讓他得到眾人的擁戴。他的使命不是成為一個地區的行奇跡者,而是為了在整個加里肋亞地區傳播福音。在今天三篇經文的光照下,我們做出以下三點反思:(一) 在痛苦中,我們的信德接受挑戰我們被教導應該以信德去生活。當不幸的事情一連串地發生,我們的懷疑開始給信德蒙上一層陰影。懷疑不是信德薄弱或是犯罪的行為。它也不是對天主的侮辱或不忠。現代靈修大師多默•牟敦說:“信德意味著懷疑。信德不是對懷疑的抑制,而是借由經驗懷疑後而戰勝它。”現代神學家田立克也這麼寫道:“懷疑不是信德的反義;它是信德的成分。”不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不必懷疑天主能處理我們的懷疑。因為信德主角不是我們,而是天主。(二)天主治癒我們為的是服務他人福音作者告訴我們伯多祿的岳母發燒被治癒,她就‘伺候他們’。這個‘伺候他們’的意義也是意味著作門徒。從神學的角度來看,凡是被主碰觸過的人,他們會以主的名義投身服務。當我們被召叫作門徒時,我們首要的任務就是治癒。這個治癒從我們個人開始,我們先治癒我們和家庭成員的關係,治愈我們的傷痛,治癒我們的罪惡感。在福音中提到主耶穌以‘握住她的手,扶起她來’的方式治癒了伯多祿的岳母。主耶穌在那婦人服侍的道路上扶她一把,協助她作一個好門徒。(三) 身為基督的門徒,我們要學習承受痛苦主耶穌沒有因為被人擁護而沉醉在他的成功當中。他很清楚他的使命是什麼。他的真正身份不是“大能和行奇跡的默西亞”而是“受苦難和服侍人”的默西亞。就因為基督受了苦,我們所受的苦也必定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益處。伯多祿宗徒在他的書信中這麼寫道:“因為基督也為你們受了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追隨他的足跡。”(伯前二21)所以身為主的門徒要學習勇敢地面對生命中的各種痛苦。林桓神父 常年期第六主日 各位兄弟姐妹,在上一個主日的福音中,我們聽到主耶穌如何治癒伯多祿的岳母和許多患病的人,然後他獨自祈禱。儘管有許多人找他治病驅魔,主耶穌仍然決定離開葛法翁到其他的地方傳福音。主耶穌的治癒行為是為召叫人們作他的門徒。凡被主碰觸過的人都會願意投身服務。被召叫作門徒的人也同時被召叫善度祈禱生活。如果我們沒有祈禱的熱忱,我們不可能成為好的福傳者。 今天的讀經一取自《肋未紀》。在西乃山上,天主一再訓誡以色列子民,讓他們意識到他們是一個特殊的民族。他們應當成為天下所有其他國家民族的模範。這本經書的名稱來自以色列子民對肋未家族的關注,因為該家族被天主揀選,特別為其他支派的選民服務。同時這部經書也包括成為潔淨和神聖的指示,這是在盟約中與主結合的天主子民所應有的重要特性。 今天的讀經章節取自《肋未紀》談論潔淨的部分,主要是針對有關皮膚病法律的制定。當時的以色列民擔心這類疾病會在團體中傳染。我們今天所謂的麻風病是其中的一種。但是在這章節中所提到的,是各種影響外表的病症。經文內所描述的法規應當是十分有效的,因為在以色列的團體中,從來沒有過爆發麻風病傳染的紀錄。但是,靈性生命的不潔,那就要另當別論了。 天主想法子保護選民免于麻風病的傳染。那些在身體方面呈現麻風病的症候者必須去見司祭,由司祭裁斷他到底是潔淨還是不潔。可是靈性上的症候卻很難被察覺到,而它會對團體造成更大的破壞。 保祿宗徒在讀經二中告訴我們,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應當是為了光榮天主。當我們和他人來往時,不論是基督徒、猶太人或是外邦人,我們應當避免傷害他們,同時我們應該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去使他們獲得救恩。 保祿宗徒說自己如何效法基督,與天父和他人建立關係。所以他向人們說:“你們該效法我,就像我效法基督一樣。” 今天的福音章節是有關主耶穌治癒一個麻風病人的故事。麻風病一直被等同於死亡,因為這疾病使到患者的皮膚看起來很可怕,相似一具腐爛的屍體。有些人認為,麻風病是一種來自天主的懲罰。毋庸置疑地,凡不幸患上這可怕疾病的人,就會被認為在宗教信仰方面不潔淨,而被禁止參與任何社交活動。在這個故事中,耶穌碰上了一位麻風病患。這是一件不尋常的事,因為很少人願意和麻風病患接觸。這位麻風病人相信耶穌能治癒他,我們不知道為何他會有這個信念,但是他跪在耶穌前,向它祈求:“只要你願意,就能使我潔淨。”從常人的角度來看,耶穌在當時被嚇住或是感到猶豫,那是很自然的。可是耶穌的反應恰恰完全相反。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憐憫,然後他毫不遲疑地撫摸那位麻風病人,並告訴他,他願意使他潔淨,就命令他成為潔淨的。主耶穌的這個行為,自動使他成為禮儀上的不潔者。他完全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在這個事件中,耶穌的仁慈和悲憫超越了有關潔淨的法律。麻風病人立即被治癒。更進一步地,他為了能使這位麻風病人早日重新融入社會團體中,知會他應當必須由一位司祭來宣佈他已經得到潔淨。主耶穌於是指示這位麻風病人去接受司祭的檢驗,以便重新開始他的正常生活。 主耶穌也同時嚴厲警告被治癒的麻風病人不要聲張這件事。這顯示主耶穌不願意人們把他當作一個行奇跡的偉大人物。奇跡並不能證明他的真正身份,同時主耶穌也要避免人們對他產生誤會。可是,被治癒的麻風病人卻在重獲新生的感召下把主耶穌的作為宣揚出去。這是主耶穌所不能控制的。這使得主耶穌成了知名人物。但是,許多人只是出於好奇而來看他,而不是真正相信他或瞭解他的教導。 總之,這個故事強調了主耶穌的仁慈和悲憫,如何引導那位麻風病人去體驗到自由。同時也強調了在馬爾谷福音中的一個挑戰:主耶穌的天主性經常在他徹底的人性中彰顯。 在今天三篇經文的光照下,我們作出以下三點省思: (一)付出愛心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每一次當我們真心為幫助他人時,我們就是在冒險。當我們敞開自己的心去關愛他人時,自己是處在最脆弱的狀況。就如主耶穌為了治癒癩病人,解除他面對的痛苦,他後來反而承受了癩病人被隔離的痛苦。今天的福音教導我們,真正的愛德有時是需要我們付出很大代價的。身為基督徒,我們該時時效法基督,對周圍受苦的兄弟姐妹懷有憐憫之心。或許我們不能徹底解決他們的問題,但是我們能帶給他們愛和人間的溫暖。 (二)我們要勇敢,堅持為天主的愛作見證 在現代社會中,善心人士經常會陷入騙人的圈套。比如幫助因車禍受傷的人,反而被誣陷為車禍肇事者;主動幫助一些遊客會被認為有所企圖。正是因為少數惡人給整個社會營造的不信任和冷漠的氛圍,導致了社會上人人只是自求多福,各掃門前雪。主耶穌說:“你們是世界的光”。我們該扮演的角色不是詛咒這黑暗的世界,而是作世界的光。儘管有時我們慷慨仁愛的行為不會受到人們的認同,我們也要堅定勇敢地為基督的愛作見證。我們在乎的不是我們自身的利益,而是為主耶穌的教導作證,努力實踐天主無條件的愛。 (三)基督徒的生命是為光榮天主 每一位元基督徒的生活目的都應該是為光榮天主。這個光榮天主的使命不是要我們去做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而是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及工作崗位上,活出天主的慈悲與仁愛,給我們的社會營造一個愛的氛圍。比如,善待周圍的人,多稱讚、少批評;主動接觸和關心那些不容易相處的人;為那些沒有善待你的人祈禱;關心那些貧窮的人和弱勢族群等。主耶穌的愛,超越了法律的界限,打破了社會的藩籬,犧牲了自己的利益。他真正地活出了天父的憐憫和仁愛,並以此光榮了天父。 林桓神父 常年期第七主日 各位兄弟姐妹,在上一個主日的福音中,我們聽到主耶穌如何治癒了一個癩病人。為了解除癩病人的痛苦,他親身承受了癩病人被隔離的痛苦。這則福音故事教導我們,真正的愛德有時需要我們為之付出很大代價。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該時時效法基督,對周圍受苦的兄弟姐妹懷有憐憫之心。或許我們不能完全解決他們的問題,但是我們能夠帶給他們基督的愛和人間的溫暖。 讀經一的章節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我們知道在該先知書的開始,記述了頑固的以色列子民如何拒絕悔改。他們如此驕傲的回應造成了王國的毀滅,幾乎全體人民被充軍巴比倫。現在天主再次向這個誤入歧途的百姓發顯仁慈。天主邀請他們重返家鄉,甚至賦予他們“我的僕人”這個名號(依四十一8)。 在過去,天主曾經為他的選民作了偉大奇事,就是天主將他們從埃及解救出來,並帶領他們踏過紅海底的乾路,直到福地。但是那個偉大事件就要被另一個‘新的’偉大事件所取代。如今,天主要在沙漠中開闢道路,且這條大路將通往生命的河流。在這個新的事件中,水和幹地仍是焦點,但是它們的角色必要對調。 這個令天主子民興奮和改變的事件,並不是他們善行的結果。天主並沒有等待選民來採取主動。選民沒有向天主呼救,儘管這是天父願意從蕩子那裏聽到的聲音。可是,到頭來天主卻主動拯救了他的子民,向他們展示了他無條件的憐憫。從理想的觀點來看,人民應當會對天主的仁慈做出回應,進一步和天主更新那份關係。但是天主並沒有等待這事的發生,就已經為選民鋪下他們返鄉的路途。 保祿宗徒在今天的讀經二中告訴我們,天主對他所許下的諾言是忠信的。當天主派遣了他的聖子來拯救我們,並以他的聖神作為保證時,他彰顯了他的信實。 所有的宣道者都像天主一樣,只要他們的“是”就是“是”。在當時,一些保祿宗徒的敵人誣衊保祿和他的朋友,以反復無常的態度對待格林多的教友們。既然保祿所宣講的耶穌基督是恩寵的施與者,身為宗徒的他,在聖神的護佑下,他所說的話也是一致和忠信的。 今天的福音章節描述耶穌治癒一位癱子,以及耶穌和經師之間的辯論。福音章節的開始提到,主耶穌在加里肋亞的傳教活動受到人們的歡迎。他回到葛法翁,住在西滿與安德肋的家裏。當時聚集在屋裏聆聽耶穌講道的人們,把整個屋子擠得水泄不通。有一名癱子被他四位朋友抬著去見耶穌。但是屋子擠滿了人,他們似乎不太可能進去。但是癱子的四位朋友不願就此甘休,於是他們把他抬到屋頂,然後把屋頂拆開,接著把癱子縋下到耶穌面前。這可以說是一個充滿決心和勇氣的行為。 主耶穌從他們的行為中看出他們的信德。他當即宣佈這癱子的罪過已得赦免。按照當時的文化,人們把嚴重的疾病,比如癱瘓,看作是與罪有關。主耶穌的話立即引起經師們的爭論,因為當時的經師就是法律專家。當時的信條指出,只有天主才能赦罪,既然經師們不相信主耶穌就是天主,所以就指責他說了褻瀆的話。而犯這種褻瀆罪的人將面對的是被石頭砸死的刑罰。可是,主耶穌很清楚這些經師們所設下的陷阱,因此他很有自信地向他們挑戰。從理論上來說,任何人都可以宣佈某人的罪已得赦免,但是並無法證實真偽。如果主耶穌以他同樣的權威來告訴那位癱子站起來,拿起他的擔架走出去,那麼他的權柄就能得到證實。 主耶穌命令這名癱子站起來,拿起他的擔架回家去。那癱子完全照做了。主耶穌藉此很有技巧地向在場的人,包括經師們,展示了他的權威。讓他們意識到主耶穌,天主之子的話語,能治癒同時也能赦罪。而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因為癱子的那四位朋友的信德,導致主耶穌向眾人顯示了他的權威。 在今天讀經的啟示下,我們可以做出以下三點反思: (一)我們的天主是慈悲憐憫人的天主 在這個治癒癱子的事件中,天主的大能藉著主耶穌彰顯出來。這項天主的大能不在審判中彰顯,而是在赦罪和治癒中彰顯出來。福音的作者通過這個事件來告訴我們,主耶穌的救恩使命主要是為來接納我們罪人,使我們獲得罪赦和救援。他是一位仁慈悲憫的救世主,而不是嚴厲的法官。我們慶倖有這麼仁慈悲憫的救世主來接納我們。這位救主在他的生命中彰顯了天主的大能,他的大能和權柄不是藉著轟轟烈烈的奇跡或世俗的大能來彰顯,而是藉著他對人們的寬恕。 (二)寬恕是治癒不可或缺的前提 癱子被主耶穌治癒的故事提醒我們:在治癒的過程中,寬恕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據二十世紀心理學的分析,我們的無理性的罪惡感和自責造成許多肉體上的疾病。主耶穌的寬恕把我們從這一類的罪惡感和自責中釋放出來,從而治癒我們肉體上的疾病。我們的身、心、靈是一個整體,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都會形成各種疾病。我們需要天主和彼此之間的寬恕,才能活出健康的生命。 (三)在度信仰生活時,我們必須彼此扶持 癱子在四位好朋友的協助下,才能與主耶穌見面,並從他那裏獲得寬恕和治癒。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意識到,我們不能單獨靠自己的努力來度信仰生活。基督徒要成聖,除了必須依靠天主的恩寵以外,還得靠團體的扶持。成聖的召叫絕對不是指個人的修行。主耶穌在開始傳福音時,就建立了宗徒團體,後來更建立了教會,為的是讓基督徒能在團體中彼此扶持而成聖。我們在度信仰生活時,必須依靠教會團體來幫助我們活出成聖的召叫。在教會團體生活中,我們需要主內兄弟姐妹的扶持,同時我們也有責任去扶持主內的兄弟姐妹。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邀請外人進入這個彼此扶持、成聖共融的團體中。 林桓神父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